您的位置:首页 >观察评论 >

亲历上座率上升至50%:电影院从此就好起来了吗

2020-08-18 15:59:32    来源:来源:上观新闻

尽管没有任何“官宣”,但包括上海在内的多个城市的电影院,8月14日起已悄然将电影院的上座率从30%提升至50%。

与上座率提升同步,《哈利·波特与魔法石》重回大银幕,《八佰》提前点映,《花木兰》宣布将登陆中国电影院……接二连三的好消息,都宣示着电影院的回归。

曾有人士乐观地说,经历了印刷、广播、电视和互联网,唯有作为最早内容传播媒介的电影,依然屹立不摇。

年初,春节档大热影片《囧妈》转网,让导演徐峥一度陷入口诛笔伐;如今,《花木兰》将在北美上线,同样被喷得体无完肤。但突如其来的疫情,已然改变了许多行业的轨迹。

无论愿不愿意,在不少业内人士心中,未来的电影,大银幕与网络很可能并驾齐驱。

复工了,电影院就好了吗?

带着种种疑问,我在2020年已过一半多后,第一次重新回到电影院。

我看电影一般选位于世博源的保利世博园店,这是上海第一批五星级影院。跟大多数电影院一样,它挤在商业区一隅,吃喝玩乐便利,交通停车不愁。步出影院过一个路口,百米开外就是黄浦江。

今年2月全国疫情最紧张之时,入夜整个世博源全部关闭,周围人迹罕至。四面八方的流浪狗聚居到此,夜色中它们三三两两趴在中华艺术宫旁的马路中央,一旦有人经过,并不起身,只齐刷刷盯住过往身影,吠叫声由远及近——仿佛这些人和车,是意外闯入它们家园的不速之客。这样的场景,总让我想起《我是传奇》里的片段。

即使那时候,包括电影院在内,整个世博轴依然亮着灯,中华艺术宫在清冷的寒夜光芒如炬。有一次我乘车经过,驾驶员说了句话后来被我写到报道里:“让灯亮着吧,不然这个城市就太寂寞了。”

光影勾勒城市轮廓,而电影为观众筑梦,慰藉人心。

好在随着疫情逐步被控制,上海商场恢复原先营业时长;温度一过20度,沿江骑车跑步的人也多起来了。

只是电影院仍旧闭守。之前盘踞周边马路的那群流浪狗,已将地盘转移至旁边因展览锐减显得荒芜的世博展览馆绿化带,偶尔冲进电影院前的空地。7月一天夜里,我看到一群跑步少年围堵一条落单在电影院门口的流浪狗:“说,电影院到底什么时候开?”

在全球影视业因疫情进入寒冬之时,以6亿价格将电影《囧妈》卖给网络平台首播的徐峥,从饱受诟病到被人“暗暗羡慕”。

如今,首映典礼刚刚举办几小时就宣布调档的《花木兰》,也决定采取“影院+网播”的模式——尽管这样的选择也遭遇了北美院线的普遍抵制。

“企业,活下去始终是最重要的。能先上岸烤火,谁又愿意在水里抱团取暖?”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,疫情或许加速了行业新时期的到来。

7月20日,电影院重新开门迎客,观众上限被锁定在30%。即便如此,优质的内容依然有竞争力。

8月2日重新上映的《星际穿越》,到8月14零点,短短12天重映票房破亿。

8月7日上映的《1917》,首周拿下3686万票房,成了影院复工后首周票房最高的新片。

有人留下的评价很深情:“对观众而言,《1917》是影院复工以来大银幕最好的礼物。”

并不是所有的电影,都能“因为久违,所以美好”。

当红小生李现主演的《抵达之谜》7月31日首映,迄今票房刚过2500万,豆瓣评分只有5.0,8月15日已在网络平台解锁——要知道去年5月上映的《哥斯拉2:怪兽之王》,才刚刚上线网络平台。

同日上映的动画片《妙先生》,虽然号称《大护法》的“姐妹篇”,却未能复刻后者的口碑,豆瓣评分从7.8落到了6.2,在收入1312万票房后,也已转网收费放映。

然而这段时间里,网络平台已频出爆款——4月,腾讯独播的网剧《龙岭迷窟》超越电影《寻龙诀》,以8.3分称霸“盗墓宇宙”;6月,爱奇艺自制“迷雾剧场”上线,《隐秘的角落》近74万人给出8.9分,以不输院线电影的品质引发关注;当《抵达之谜》还在重复“疼痛青春”的陈词滥调时,7月,爱奇艺参与出品的《二十不惑》开启新的青春故事,腾讯播出的《三十而已》以“一天18次热搜”的纪录成了社交话题……

12家已经发布半年报或半年度业绩预告的影视相关上市公司中,6家亏损,两家预告可能亏损,一家盈利明显下滑,一家预告业绩将大幅变动,2家公司扭亏为盈。

一枝独秀的华策影视,凭借电视剧收入力挽狂澜,特别是全网剧销售营收达9.32亿元,同比增加41.63%,占公司全部营收8成以上。

诚然,以目前处于上座率受限特殊时期的电影院来PK无远弗届的网络平台似乎不公平,备受期待的电影诸如《夺冠》《唐人街探案3》肯定不会选择这个档期,但网络的优势已逐渐清晰。

不久前刚刚闭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,已有部分业内人士松口:“未来电影院和网络,很可能是各自五五分。”

《哈利·波特与魔法石》重映前一周,我刷淘票票就无法订票了——保利世博园店场次几乎全满。

8月12日中午听闻电影院上座率由30%上调至50%时,我再次打开手机,不禁哑然失笑:购票页面已经显示成50%的状态,佐证传言之时——影院那强烈的求生欲,几乎从手机里喷薄而出。

这部《哈利·波特》开篇之作,我看过不下5遍——尽管这一部的戏剧冲突也许不够强、挖了很多坑要后作来填、年幼的赫敏朗读台词总让我出戏;尽管我早过了对“魔法世界”新鲜的年纪、对剧情乃至台词和演员语气烂熟于胸、在朋友地下室百万影音室看过蓝光版——但,谁不想在大银幕重新邂逅初步构筑起的“魔法世界”世界观,重温霍格沃茨穹顶悬浮的蜡烛,禁林雾霭中跃动的浮尘?

这是电影院独有的魅力。

《哈利·波特与魔法石》18年前国内累计票房约5600万,猫眼票房显示14、15日两天,重映票房就达到了5861.6万元。

在电影院门口,我见着好些父母带着孩子,他们都是这个魔法世界的新客人。

我在想,与其让一些不着四六的电影占据档期,还不如将那些特别适合大银幕的电影,经最新技术重制后再次上映,收获的未必只是“情怀”。如果《变形金刚》(仅限1)《黑客帝国》(3部皆可)或者《阿凡达》重映,我还是会重新坐进影院,重温这些“遗失的美好”。

最近看到一则新闻,1995年印度宝莱坞电影《勇夺芳心》已在孟买的影院放映25年,至今仍在放映。这样的消息,浪漫之余,未必不是一桩划算的生意。

找准电影院的核心竞争力,才是与网络抗衡的关键。

我常去的保利世博园店,算是一家很会“搞事情”的电影院。

《复仇者联盟》上线,他们会把超级英雄的大型雕像放在大厅,一度还在周围设上柜台,展售电影人物手办。大厅一角甚设过夹娃娃机和游戏机,旁边有按摩椅,甚至等候区的桌面,打开都是游戏屏。

重回影院,有种既欣慰又心酸的感觉。

绿巨人和蜘蛛侠被搬到角落,小黄人翻倒在地;夹娃娃机摆成一排,尚没有亮灯;电话亭般的单人卡拉OK厢关着,附近的自助购物柜台摆着茶具之类的文创产品。食品柜台倒是开了,只有纯净水和苏打饮料——按规定观影时不能摘下口罩,水也只能“带走喝”。

我想起疫情期间,好些餐饮企业堂食停滞,靠线上外卖渡过难关。据说有电影院想过外卖爆米花——这个主意显然要失败——如果不是别无选择,谁会在电影院买这些高价而单调的饮食?

一瓶便利店4元的饮料,电影院要10元。至于唯一的吃食爆米花,如果不是别无选择,真有人那么喜欢吗?我甚至见过有人偷偷带鸭脖子进放映厅。

疫情期间,无数人为电影院的关闭而扼腕,可是除了“等”,电影院还有没有别的办法?撑过了这次疫情的电影院,面对下一次挑战时,又能拿出怎样的竞争力?

电影周边文创,听上去是个不错的主意。但一个“反浩克钢铁侠”开价4000元,观众看电影时没心思这样大额的消费。其实对于手办爱好者来说,这个价格绝对实惠,但他们更乐意聚集在二次元专业店铺或动漫游戏展上。

就连看上去还算合理的娃娃机和按摩椅,也不见得受欢迎——如今绝大多数电影院都在商场里,咖啡厅里喝杯咖啡或服饰店里看看新款,都是消磨电影开始前等候时间的好去处,况且还有手机这个万能利器。

我在想,作为观众,我所喜欢的电影院产品,还是围绕着适合影院的电影而衍生的。

在西方,电影院的诞生分流了很大一部分剧场观众,剧场不得不围绕剧目,开展各种活动,主动走进社区,做好社交媒体,培育新一代观众。国内不少剧场的会员活动相当频繁,涉及创作、赏析、主创人员交流等。

围绕电影,电影院还能拿出怎样的产品?

我毫不怀疑,随着疫情得到彻底控制,电影院终将完全重新开放,也毫不怀疑,会有一批又一批好电影进入影院——但变化的确在发生。

我仍然热切地喜爱着电影院,但唯有改变,才是唯一的不变。

相关阅读